中医药文化

    您当前的位置: 网站首页 > 中医药文化

    咳、咳、咳……久咳不愈,当心百日咳!

    2024-04-25 来源:zcy 发布人:zcy 浏览:

      近日来,急性呼吸道疾病“百日咳”在我国各地频频登上热搜,原本处于低发病率的百日咳出现了反弹升高的现象。据国家疾控中心的数据显示,与去年同期患病人数1421例相比,今年1-2月全国报道百日咳病例数是去年同期的近23倍,共计32380例,其中还出现13例死亡。

      咳...咳...咳...百日咳来势汹汹。我们应当如何应对?

    正确认识百日咳

           百日咳是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》规定的一种乙类传染病,是由百日咳鲍特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。百日咳患者和无症状的携带者可以将百日咳鲍特菌通过呼吸、咳嗽或打喷嚏等方式传染给未感染的人群。

           感染后一开始表现为感冒症状,紧接着会出现阵发性、痉挛性咳嗽,严重者可发生百日咳脑病、多发性骨折,甚至引起死亡。

      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显,百日咳的发病人群以婴幼儿为主,但由于接种疫苗后产生的免疫力衰减和百日咳鲍特菌变异,发病年龄高峰从婴幼儿转移至青少年及成年人。成人百日咳症状不典型或隐匿,疾病得不到关注,感染者得不到及时治疗,青少年及成年人从而成为婴儿百日咳的主要传染源。百日咳对12个月以下的婴幼儿危害尤为严重,他们喉头较小,咳嗽时容易造成气道阻塞,导致呼吸困难甚至窒息。因此,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预防和应对百日咳。

    百日咳——预防大于治疗

           接种百日咳疫苗可以有效预防百日咳。婴儿应在出生后三月开始接种百日咳疫苗,并按照规定剂量和时间进行接种。成年人也需要接种疫苗以提高免疫力,尤其是家庭中有婴幼儿的人群。

      同时,注意个人卫生是预防百日咳的关键。经常洗手、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、保持清洁的环境等,都可以减少感染的风险。如果你咳嗽或感到不适,应尽快戴口罩,以减少传播给他人的可能性。此外,切勿共用餐具、毛巾等个人物品,以免传播病菌。

      对于婴幼儿和已经感染的人群,应积极治疗,遵医嘱服用抗生素和对症止咳化痰治疗,同时注意休息、保持充足的营养和水分摄入。

      除此之外,中医应对“百日咳”具有其独特优势,可运用针刺、艾灸、药物(包括内服药物、外敷药物)、按摩、小儿推拿等中医药适宜技术,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。

    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

           黄帝内经曰:“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,邪之所凑,其气必虚”。这句话指的是正气充足,病邪一般难以产生疾患,即使生病,病程也较短,容易恢复,而正气不足,则更容易被感染病邪而生病。

      因此,我们秉承父母先天之精所生,依赖后天脾胃运化水谷精微以充养形体,要想人体正气充足,便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,规律地、有节制地进食,避免熬夜,适当运动。婴幼儿则尤其要通过接种疫苗、按时喂养、小儿推拿、避免接触有害病原等方式来保护自身正气,减少生病。

      外感时邪,内有伏痰,内外相合,咳嗽经久不愈。百日咳属中医“疫病”范畴。中医认为肺脏娇嫩,外感时疫,肺气上逆则咳嗽。若未及时处理,外邪入里,或平素体虚,内有痰湿,则咳嗽更容易反复发作,久咳不愈,甚至变生其他病症。因此,在应对百日咳时,可以试试以下这些中医攻略。

      内服中药治疗:

           主要分为初咳期、痉咳期、恢复期三期论治(请在中医辨证指导下开具中药汤药口服)。

          1.初咳期:

          可选用甘桔汤、麻杏石甘汤。

      2.痉咳期:

           可选用宁嗽汤、千金苇茎汤。

      3.恢复期:

           推荐沙参麦冬汤。

      日常食疗调补:

           咳嗽伴怕冷、喜热饮、大便稀溏等寒性咳嗽可在饮食中加入偏温性的食材,如生姜、葱白;痰多者,可加陈皮。感咽干者,可加蜂蜜、冰糖、梨皮。

      咳嗽伴咽痛、喜冷饮、便秘等热性咳嗽,可选择偏凉性的食材,如菊花、牛蒡子;痰多者,加川贝、浙贝、瓜蒌。咽干者,可加沙参、麦冬。

      久咳不愈,伴纳差、乏力气短、汗多者,多属气虚咳嗽,宜选择健脾补气之物,如黄芪、党参、山药等。

      干咳不止,伴咽干口燥,手足心热,则多属于阴虚咳嗽,可选择百合、麦冬、皮梨、沙参、玉竹等养阴润肺之物进行食疗。

      在医师指导下选择风池、鱼际、肺腧、脾腧、足三里等穴位埋线、按摩、针刺、艾灸等方法也可以加快人体正气恢复,达到治病的目的。

      注:如果出现发热伴有剧烈咳嗽,应及时就诊,尽快查明病因,规范治疗,切忌自行盲目用药。